旗袍,心底的柔情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1-05-06
盘香扣、空心扣、填蕊扣;单襟、双襟、琵琶襟、如意襟;织锦缎、真丝、香云纱……旗袍,穿过历史的长河,撩开时光的纱幔,流传至今依旧饱含生命活力。看似束缚的版型,实际代表着上世纪冉冉升起的女性主义,是自我的尝试和表达。她是张爱玲笔下代表着生命的“华美的袍”;是阮玲玉因“人言可畏”而选择死亡时的袍;也是玉墨在《金陵十三钗》中秦淮河边低头轻吟所着的袍。
张爱玲在《更衣记》里写:“一九二一年,女人穿上了长袍。”彼时的上海街头,处处摇曳着旗袍风景,精致的女人拎着手袋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。她如此袅娜娉婷,他这般灼灼切切,于是,黯淡的空气变得妩媚起来……
后来,旗袍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直到改革开放后,在港台女星的演绎下,旗袍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线里。
记忆中,母亲有一件旗袍,压在她出嫁时带过来的大木箱子底。藏青色打底,暗红的牡丹开在肩处、长在背部、落在衣角,将娴静描摹,将风情拢住,将曼妙勾勒。我只在照片中见过母亲身着这件旗袍。她静静地坐在长椅上,宛如一幅工笔画,细腻含蓄,似有故事要娓娓道来。听父亲说,母亲家中姊妹多,她小学毕业就不读书了,为补贴家用,年轻时曾去上海做过一阵子服装厂女工,省吃俭用攒钱特意找师傅定制了这件旗袍,喜欢得不得了。
“师傅,定做旗袍,要传统的那种。”20岁不到的母亲踏进了那间专门做旗袍的裁缝小店,对人生中第一件旗袍充满了期待。师傅拈花一笑:“小姑娘,改良的我还做不来哩!”“盘扣滚边里料都要有,唔,旗袍要长。”“放心吧,过来量尺寸,等等选料子。”
大红大绿抑或纯净素色的料子在眼前铺开,母亲一眼就相中了蓝底红牡丹的香云纱料子。“小姑娘眼光好哩!像香云纱这种料子,本来颜色就压着,花色放大点好,否则穿了小气。这块料子花色大又鲜艳,但刚好不艳俗……”
香云纱,制作旗袍的最佳料子之一。当微风拂过,裙角随风摇曳,她会发出如树叶摩擦的“沙沙”声,带着香气袭人、云卷云舒的飘逸潇洒。
它来自岭南,是真丝中的极品面料,颜色一般都略暗,比较深沉,这是由于它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用到薯莨。加工过程中,薯莨中的鞣酸会与河泥中的铁质发生反应,使香云沙一面呈现带光泽的黑色,一面呈现黄褐色。正是这种暗调的料子,中和了鲜丽的花色,经岁月洗礼,越发端庄大气。香云纱曾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足见其精巧特别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旗袍不断改良革新,但无论潮流怎么变迁,旗袍的三要素始终不变:右斜襟、装饰性盘扣、腿部开衩。纵然色彩、刺绣和细节千变万化,旗袍的灵魂始终如一,于千变万化中,用克制的轮廓,给人力量的美感、曼妙的温柔。
张爱玲曾说过:“再狠心的女人提起去年那件织锦缎旗袍时,眼神总归是温柔的。”尽管母亲的身形在岁月中走了样,细腻的心被生活琐碎磨平了棱角,但当她在春日的暖阳下翻开那个木箱子时,一汪柔情便涌上了心头。当我将镂空的旗袍剪纸,放在春日路边的花丛上,一瞬间的定格,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年春日的母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