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不得拆的茅草房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1-04-20
“全年无休”的烟农邵才银,烟地也一刻没有闲置。烟还没烤完,他就在烟窝脚种上了白菜。一季白菜成熟后,他又马不停蹄地种上了绿肥和萝卜。
“烟叶采收80%后就可以种白菜,白菜收完后再种绿肥和水萝卜,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拿来喂牛。”说起对烟地的“工作安排”,邵才银侃侃而谈。
今年52岁的邵才银,是毕节市威宁县石门乡营坪村一位有着27年种烟经验的烟农。
“刚开始种烟那几年,条件很艰苦,路不通,水没有,烤房也很小,取水、摘烟、卖烟全靠人背马驮,一家一户顶多种三四亩烟。”忆起艰苦岁月,邵才银眼睛不自觉地望向院子中间的毛坯茅草房。
那是邵才银修建的第一栋房子。1990年结婚后,邵才银与妻子独立成户,用当地的黄泥巴起了仅有40平方米的茅草房 。
面对艰苦的条件,邵才银没有气馁。1993年,期望改变贫困现状的他,开始种起烤烟。由于生产条件差,当时只能种4亩烤烟,但是种烤烟收入还是比种玉米强得多。通过勤劳苦干,邵才银终于攒够了钱,在1996年又修建了一栋96平米的瓦房。
后来,毕节市烟草专卖局(公司)在当地建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,投资1235万元,在石门乡建设了401间烤房。通了机耕路,修了小水窖,并加大了对烟农的技术指导,帮助石门乡培育和建成了专业化队伍,烟农种烟的技术门槛进一步降低。
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,邵才银家的烤烟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到15亩,房子也跟着不断“升级换代”。2010年,修起了占地46平方的两层砖房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。
2016年,毕节市局(公司)向营坪村投入200万元资金建设烟草扶贫新村,开展村容村貌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。道路硬化到了家门口,烟叶基础设施“一应俱全”,营坪村成为了通过发展烟草产业实现脱贫出列的扶贫新村。也就是在那一年,一栋占地118平米的楼房在邵家小院拔地而起,四座“风格不一”的房屋让邵家小院变得越发“热闹”起来 。
日子越过越红火,邵才银的“种烟事业”也蒸蒸日上。近年来种烟面积都在30亩左右,由“种植者”转型为“管理者”。
但让邵才银没有想到的是,“管理者”却没有想象中这么轻松。
管理工人,规划每块烟地套种的作物,计划来年的启动资金,环环相扣,一刻也不能停歇。管理上虽然累,但累并快乐着。这些年,在烟草公司的细心指导下,邵才银对管理这几十亩烟地慢慢得心应手,逐渐摸索出了一套“用钱找钱”的致富经。
“烟叶采收时买来4头牛,翻年后再卖出去,可以赚两三万,来年种烟的启用资金就有了;另找土地种两亩辣椒,一年大概也有7千元的收入,来年从移栽到采收的人工费又有了;平日烟地里套种一些蔬菜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。”细讲着自己的资金规划,邵才银笑容满面。
凭借对烟地的“全年规划”和这套“用钱找钱”的办法,邵才银一家六口的生活越过越好。
“四个儿子都考起了大学,今年还买了近30万元的车。”说起邵才银,周围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。
尽管已经住上了大房子,开上了好车子,但那栋毛坯茅草房一直没有被拆掉。走进邵才银家的小院,宽敞的庭院干净整洁,一排花坛中种满花草,院中那栋毛坯茅草房显得格外突兀。
“虽然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,茅草房我一直舍不得拆掉,它见证了我曾经过过的苦日子,让我不能忘本。我以后要让孙子们都回来看看它,让他们知道老一辈的不容易。”邵才银说。
随着自己的“钱袋子”越来越鼓,邵才银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——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“吃水不忘挖井人。如今家里的好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,听党话跟党走,日子才能越过越好。”邵才银说。
2015年4月,邵才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,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2017年11月28日,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闪耀的党徽挂在他的胸前,“共产党员户”的牌子挂在了门上。
如今的邵才银,已经成为营坪村的致富带头人,他毫不吝啬地与村民们分享自己的致富经验,履行着入党时的誓言。